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被执行人信息解读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公布了被执行人信息,这些信息反映了国家司法体系对于执行工作的重视和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这一平台,公众可以查询到涉及各类案件的被执行人信息,包括个人和企业的基本信息、执行法院、案件状态等,这些信息有助于了解被执行人的信用状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提醒公众要遵守法律法规,避免成为被执行人,总体而言,这一公开信息平台的运用,增强了司法透明度,促进了法治社会的建设。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被执行人信息什么意思?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被执行人信息公示分为两类:
1、普通被执行人信息:指在终审判决作出后,未在法定期限内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当事人。
此类信息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向社会公开,内容包括被执行人姓名、身份证号、执行案号、立案时间及未履行金额等基础数据。
其核心功能在于督促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同时为公众提供司法透明度。
2、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在普通被执行人基础上,若存在“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伪造证据妨碍执行”“隐匿财产规避执行”等六类情形,法院将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将其纳入失信名单,并附加限制高消费、限制融资信贷等联合惩戒措施。
失信信息公示期限一般为两年,情节严重者可延长至三年,且会同步推送至征信机构、行业协会及政府职能部门。
两类信息的区分直接影响子女权益范围:普通被执行人信息仅涉及当事人自身信用评价,而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因触发联合惩戒机制,可能对子女教育、就业等产生间接影响。
被执行人会影响子女吗?
子女权益受影响的核心前提是父母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而非普通被执行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三条,失信被执行人子女不得就读年收费超过12万元的私立学校,但公立学校及普通私立学校不受限制。
此外,子女名下财产的强制执行需满足“财产来源与父母失信行为直接关联”的条件,例如父母通过隐匿财产将房产登记在未成年子女名下,法院可依据《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条撤销该登记行为并执行财产。
司法实践中亦存在例外情形:
若被执行人能证明“无履行能力”(如因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或已提供充分有效担保、财产已被查封扣押足以清偿债务,法院不得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三条将其纳入失信名单,从而避免子女权益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