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月稻田赵文君:打破框架的从来不是榔头,而是破土的新芽

4月18日~19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5(第十七届)商界木兰年会在北京举行。在19日的闭幕演讲环节,围绕“她纪元,共创未来”这一主题,十月稻田集团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营销官赵文君作了演讲。
赵文君演讲的精彩观点如下:
1.从0到1,差的是一次冒险。
2.如果要把(大米)这门生意做好,一定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
3.产品好不好,消费者会用嘴巴投票,好评是鼓励,差评才是真需求。
4.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女性都能在时代沃土上绽放,不必困于方寸灶台,不必囿于世俗偏见,每个女性都能成为自发光体。
5.打破框架的从来不是榔头,而是破土的新芽。
我是十月稻田品牌的联合创始人,很多人叫我君姐,其实当初我选择农业创业也是一次冒险。从2011年第一款产品上线,到2023年品牌上市,一共12年的时间,我用一往无前的勇气去做不被定义的选择。可以说,我与时代共生共长。
我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家里共7个孩子。为了养活我们姐弟7人,1980年,也就是我出生那年,父亲开了一间小小的磨米加工坊,他告诉我们,(正是这个加工坊)让我们姐弟7人免于挨饿。
从小父亲就把我当男孩子培养,告诉我要坚强、要有勇气、要不怕吃苦。原生家庭让我养成了坚强的性格,这让我在创业的路上能够坚持一直长跑。
那时磨米加工坊没有除尘设备,工厂里满是烟尘,父母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十几个小时,所以从小我就立志要建一家没有灰尘的工厂,更要对粮食有敬畏之心。
21岁时,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结束打工生涯,回家和老公创业。也就是那年,我从父亲手里正式接过接力棒,命运的齿轮也自此开始转动。
2001年起,我开始过上了和东北黑土地打交道的日子。接下来的8年时间,我和老公走遍了东北及蒙东的几百个乡镇。每年收粮的季节是东北最冷的时候,零下30几度的天气里,我和老公到农民的家里面收粮,看到他们丰收的喜悦,我也忘记了寒冷。
(收粮区域)约跨越145万平方公里,我了解到(不少大米知识):黑龙江通河的长粒香米口感清甜;五常大米是米中王者;吉林的小町米软嫩Q弹,出饭率还高。常年和农户打交道,也让我知道了一袋米背后的故事。米不光是一个家庭的口粮,也是一家的希望。自此,我对这个行业肃然起敬,手里的接力棒也由生计(工具)变成了一份责任。
2009年,经过8年的原粮贸易,我发现一个问题:东北的粮食好吃,但是东北大米的市占率却非常低。要想让东北大米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必须走出去。于是29岁的我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卖了老家唯一一套房子,带着20万开启北漂创业。
从0到1,差的是一次冒险。2010年,中国进入了新电商十年,很多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当身边很多人在线上买家电、衣服时,我想大米又重又不好拎,如果能把它放到线上卖,(消费者)很有可能会购买。于是,我第一时间抓住线上风口,入驻线上平台。
在大米行业创新非常难,但是不创新又很难在线上出圈。所以,在做第一款产品时,从包装设计到品牌定位,再到渠道营销,我们把每一步都力争做到最好。2011年,产品上线第一天就卖了8包。如果创业是一场豪赌,这一次我赌赢了。
很多人都觉得农业是一个很苦的生意,又传统又很难品牌化。而且农产品靠天吃饭,东北的粮食一年一季,秋天新粮下来,存粮也是一个问题。此外,大米这门生意一端连接着农民的钱袋子,另一端连接国民餐桌菜篮子,既要关注社会价值,又要关注经济效益。基于这些考虑,我知道如果要把这门生意做好,一定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准备。
农业行业要保证(产品)长期品质稳定,必须自建供应链。2014年开始,我在东北投资近15亿元,自建了5间工厂,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以大米生产车间为例,整个大米加工车间,只需要1名技术员在中控室一键操作110台大米加工设备。
为了保证大米的口感和鲜度,我们每间工厂都自建了恒温储存仓,粮食被收割以后,可以第一时间实现颗粒归仓,大大减少了大米中水分和微量元素的流失。
这么多年,十月稻田一直坚持订单生产(模式),也就是接到订单之后再磨(米),这样可以有效减少新鲜大米的履约时间。打通了种植、采购、存储、生产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的一体化链路,十月稻田用现代化技术全面提高了产业链的稳定性。
现在,十月稻田每天在路上运输的有450车大米,分别履约到全国1700多个站点,消费者吃到十月稻田的每一口大米都是新鲜现磨的。
经过14年的努力,十月稻田完成了从东北农产品到厨房食品的迭代升级,累计服务了1.3亿中国家庭用户,东北大米连续5年全国销量领先,玉米也全国销量领先。我们把东北的天生好品送到了国人的餐桌,打通了农田到餐桌的全链路。
与此同时,十月稻田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好评,每每看到这些评价,我都在提醒自己,这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不过每个创业者都是产品人,我也不例外。一直以来我都有看差评的习惯,因为产品好不好,消费者会用嘴巴投票,好评是鼓励,差评才是真需求。
十月稻田刚上线时,消费人群大多是25~35岁的互联网原住民。十几年过去,他们都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有的还成为父母,但是一直都在使用和分享十月稻田的产品。他们是我们的用户,更是我们的产品人。
43岁这一年,我拿到了我前半生最有分量的一根鼓槌,也迎来了我前半生最高光的时刻。2023年10月12日,十月稻田在香港上市。一路走来,我和兵哥(王兵,十月稻田创始人、董事长)是夫妻、是合伙人、是战友,我们互相包容、互相扶持。
其实,对于女性来说,尤其夫妻创业中的女性,创业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她们兼顾事业和家庭,需要不停地切换角色。但是只要能理清每一个角色背后的主线任务,做好取舍,每一面都能做得出色。
44岁,也就是去年,我做了一个新决定,做十月稻田的代言人。有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不找明星呢?”我笑着说,有谁比我了解十月稻田?于是,我选择亲自站出来为它发声。也就是这一年,我做了个人IP,收获了50万的“电子好友”。比起产品到用户的单一链接,我更想和我的消费者建立有温度的信任和陪伴。
今天的国民餐桌已经由吃饱蜕变成吃好,十月稻田也由东北农产品向家庭食品升级。身处万亿赛道,十月稻田正在重新定义农产品的价值边界。从产品供应到场景服务,我们在市场端也创造出了更多的需求,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发展超级品牌的机会。
但是不管如何发展,有一点不会变——十月稻田始终服务14亿国人的一日三餐。一端连接着国民消费,一端连接着农民和土地,我们要把优质的农产品带到千家万户。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我们会以品质初心,守护好国人的一日三餐,把香香的中国味带到每个家庭。
除了服务国人的一日三餐,十月稻田还在推动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也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从2020年到2024年,十月稻田在农户端采购原粮接近140亿元。作为一家根植于东北黑土地的企业,这些年来我们通过订单帮助农民增收,通过产业链带动农民就业,向农民推广可持续的工作方法,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我们要做的是推农向食,让产业链的所有参与者都有所收获,构建共生共长的生态。未来,我也会探索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化路径,为消费者健康赋能,更要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从稻田女孩儿到上市女企业家,一路走来,我明白一个道理,我们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共生共长。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女性都能在时代沃土上绽放,不必困于方寸灶台,不必囿于世俗偏见,每个女性都能成为自发光体。十月稻田约有2000名员工,运营端80%(员工)都是女性,她们用细腻、专注和十足的韧性守护着十月稻田的半边天。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希望我能持续把优秀的产品带到千家万户,以品质初心服务好国人的一日三餐。作为农民中的一员,我希望把丰收的喜悦带到产业链的所有环节,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最后,我想说打破框架的从来不是榔头,而是破土的新芽。当我们选择和时代共生共长,每一步都是对未来的重新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