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兴注定“永无宁日”

4月24日,关于“王兴删除微博”的话题,一度引发外界高度关注。有猜测认为,王兴此举可能与京东跟美团之间的竞争有关。不过随后有消息称是谣言,这是因为王兴已经将微博设置为半年可见,他在半年内没有发布过新微博。
与此同时,京东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刘强东的活跃表现与王兴的低调形成明显对比。内部讲话设置外卖净利率红线、亲自体验送外卖等事件,同样引起行业热议。
互联网好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自今年京东上线外卖业务以来,京东和美团便历经多次交锋,直到4月战火升级,你来我往互相“炮轰”、喊话、暗讽,把双方都推上了风口浪尖。资本市场也给出了劝架态度——在“骂战”最激烈的4月22日,京东美团股价双双大跌。
用《中国企业家》十年前专访王兴的一篇报道来形容美团,那就是“O2O永无宁日”,美团的业务模式决定了其永远都逃不开竞争。
不得不说,美团的确是选了一门“烂生意”。外卖投入重、烧钱多、盈利难,摩根大通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主流外卖平台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2.2%。如果用投资人最爱的话术来描述,就是“这模式不够性感”。
但在线上增量逼近天花板的今天,外卖生意突然变得“真香”了——试问,还有哪一个流量入口能打通线上线下、做到高频刚需?只有外卖。
高频、刚需,这两个词才是这场口水仗的核心。
“苦生意”为什么这么香
为什么说外卖不是一门好生意?评判一门生意最简单的维度,就是看是否赚钱。
根据摩根大通发布的全球在线外卖行业报告,2024年全球主流外卖平台预测净利润率在1.5%~3.3%之间,平均值为2.2%。其中,Uber旗下的Uber Eats以净利润率3.3%暂居榜首,美团的外卖业务净利润率为2.8%,东南亚打车平台Grab旗下外卖业务的净利润率只有1.6%,而饿了么至今尚未盈利。
全球范围来看,外卖业务的利润率都不高,和电商、游戏这样的利润“奶牛”相比,实在算不上一个好的生意模型。
美团曾经因为外卖毛利率太低、财务数据不够好看,2022年二季度开始把财报披露口径改为核心本地商业和新业务。核心本地商业主要是餐饮外卖、闪购、到店、酒旅等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新业务则是需要持续投入的业务,如美团优选、小象超市、网约车等。
到店、酒旅是美团最主要的盈利来源,财务数据相当不错,外卖合并到核心本地商业后,这个板块整体也很“拿得出手”。例如2024年财报,该板块收入2502亿元,收入增长20.9%,经营利润率由18.7%提升至20.9%。
即使不能赚钱,外卖也是美团最不可动摇的护城河。如果没有外卖业务,那王兴所倡导的“无边界扩张”估计只能沦为一句口号。
与民生相关的“衣、食、住、行”都是刚需生意,但“食”一定是其中最高频的。用户交易频次高,对平台形成高度依赖,意味着外卖业务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当双边规模效应(即商家和用户都会向规模最大的平台聚集)形成以后,外卖业务的流量很容易传导到其他业务增长,带来整体协同。
比如,美团的酒旅业务就是靠外卖业务实现冷启动,当年酒旅的第一批用户就是由外卖用户平移过来。美团的流量甚至比社交平台的流量更精准,作为一个工具型平台,美团的流量几乎都是目的性流量,即消费者是带着需求打开入口,订外卖、订酒店、订门票,这些都是目的性行为。
有酒店从业者曾向《中国企业家》解释过,大部分酒旅在内容平台上的营销投放,转化率没有想象中高。“比如很多人在抖音、小红书上刷到了相关内容会收藏,但到了真正决策的时候,用户的第一习惯还是打开OTA平台搜索下单,可能都不会去翻收藏夹。”
这套业务逻辑被美团内部总结为“高频打低频”,即高交易频次的业务(外卖、闪购)负责引流,低频次的业务(到店、酒旅)负责变现,直至覆盖本地生活的各业务网络。
高频刚需的生意往往利润低,但从协同角度,谁掌握了这项入口就相当于掌握了高频本地流量的话语权。所以拆解美团的商业模式,不能按单项看,而是要从整体计算。
美团做了很多“苦生意”,比如共享单车、充电宝,都是重投入的本地刚需业务,这些业务都被美团视作“入口”——不赚钱或者微亏都能做,只要能培养用户每天打开美团的使用习惯,就能给整体业务带来引流,让利润高的业务持续增长。
所以美团的业绩完全是靠规模效应叠加降本增效的结果,当年起量也完全是靠“地推铁军”一家一家谈来的。美团做惯苦生意了,投入千亿、烧钱补贴去抢占赛道已经是家常便饭。
当然,美团也并非什么业务都能做。过去,美团想依靠这个打法去复刻飞轮效应,踩过不少坑:比如社区团购、网约车,按照一贯的烧钱补贴手法去扶持新业务,但2019~2023年间新业务亏损超过千亿,至今美团仍在想办法止损。
对其他互联网大厂而言,本地生活这块蛋糕实在诱人,线上流量红利早已见顶,大家都试图在存量里找新增量。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止到2025年1月,全网用户月人均APP使用数量、使用时长、使用次数分别为28.7个、171.4小时、2487.9次。其中,数量、时长同比均微增,但是次数同比出现了罕见的下降,这意味着流量进一步被分化了。
本地生活是少见的市场空间较高、渗透率较低的万亿赛道。但进入这条赛道就意味着要从龙头手中争夺运力和商户供给,还要克服履约难度。
有钱如抖音,虽然在到店上抢到了美团的部分份额,但在“到家”的外卖业务上却几乎停滞,就是因为无法克服物流配送和商家资源链接方面的弱势。
抖音没经历过苦日子,但京东不一样,当年京东也是靠苦修供应链、自建物流才在电商市场抢占一席之地。抖音做外卖没成功,那京东呢?
王兴的“南极探险故事”
先来探讨一个真问题:京东需要外卖吗?
上一轮外卖大战,以美团、饿了么为首的外卖平台们的补贴金额达到千亿元级别。结局是,美团外卖占据了市场七成份额,饿了么退居老二,百度糯米、口碑早已销声匿迹。
但京东不得不战。美团闪购所强调的“线下零售30分钟配送时效”,直接刺痛的就是京东。三大零售电商平台里,淘宝主打品类多、供给丰富,拼多多主打省钱,京东则主打速度。此外,这些年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不断扩张,闪购进军3C数码和家电,直指京东腹地。
美团逻辑很明确:外卖、闪购从配送的服务端来看,都是低毛利的生意,高毛利藏在零售端“万物”里,而3C和数码家电又是万物百货中利润最高的品类。按照过去的打法,如果用海量配送资源以高频带动低频,即时零售也许会成为美团新的现金“奶牛”。
虽然目前美团还没有直接做零售本身,王兴做事的逻辑一向是靠效率瓦解对手——这种效率不是一次性的大举进攻,而是每天都做一点点,在长期的不知不觉中取胜。
2012年“千团大战”结束前,王兴曾讲过一个“南极探险故事”:1911年曾经有2支探险队——阿蒙森团队、斯科特团队,想开创人类首次到达南极点的伟大壮举。2支队伍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出发,最后阿蒙森团队率先到达了南极,而且5人全都顺利地返回了基地;相反,拥有17个队员的斯科特团队落后到达,甚至在返程的途中全员遇难。
阿蒙森团队的成功,是由于他们做了充分的调查和准备,特别是制定了严格的计划——不管天气好坏,必须坚持每天前进30公里。王兴也是如此,他会将美团的长远目标拆解,要求团队每天前行一点点。
京东不得不防。至少,可以把水搅浑,分散美团的资源。京东也的确需要一个高频的流量入口来提升京东APP的活跃度,除了带动生鲜、日用百货、3C等京东优势品类,在零售速度上也能进一步占领消费者心智。
这场外卖大战,争夺的并非外卖,而是“即时零售”和“履约基础设施”的话语权。美团和京东是互联网大厂里最擅长做地面苦生意的,都是靠重资产模式建立护城河。
京东不一定真的需要外卖,但外卖市场一定需要京东。
QuestMobile数据显示,骑手端的流量争夺是关乎服务闭环的关键。2025年2月,随着京东在外卖业务的积极推进,旗下达达秒送骑士APP吸引同行业骑手的使用,且吸引的这些“新流量”多为深度用户,上周期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明显高于APP整体平均水平。但需要注意的是,“新流量”在达达秒送骑士APP的使用程度相对较弱,更多为同时使用两款应用的徘徊用户,“争夺”并留住这些用户成为双方竞争核心。
团购大战之初,头部一直是拉手网。2011年上半年,拉手网一共融资1.6亿美元,大众点评网融资1.27亿美元,而美团当时只融完了A轮,只有1200万美元。当时投放广告的逻辑还偏传统,所有有钱的玩家几乎都在找明星代言,大举争夺地铁、电梯、公交车和电视的广告位。
如果要比拼线下烧广告,王兴拿不出这么多钱。但王兴做了两件事:一是去请教了阿里前总裁关明生,关明生说,对商家无需靠广告,地推的效果更好,对消费者则是线上营销的转化率更高;二是六顾茅庐请来了干嘉伟,组建了美团的地推铁军。
经历过最激烈的竞争,王兴早已不怕厮杀。美团后来又以极具侵略性的“无边界扩张”,陆续进军外卖、酒旅、电影、打车、社区团购等多个业务。当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不变的是每一项业务都烧了不少钱。
刚巧,刘强东也是一路厮杀出来的。移动互联网还有一场著名战役,是2012年由刘强东发起的电商价格战:刘强东在微博发出战书,宣称京东大型家电三年内0毛利,比苏宁、国美价格低10%。随后苏宁、国美高层在微博中回应了刘强东,发起反攻,易迅、当当也加入战局,电商行业开启了一场大混战。而京东也在这场战役中获得了大量流量与关注度。
王兴和刘强东,此前交集甚多。8年前著名的乌镇互联网饭局上,马化腾坐在主位,王兴和刘强东位于左右两侧,这场饭局正是二人撮合的,后也被称为“东兴局”。彼时的京东和美团,拥有同一位大股东腾讯,在微信的流量池里也彼此友好共处,一致对外。
这里要插播另外一场著名的互联网战役——2017年的某一天,滴滴程维和王兴一起吃饭,称兄道弟。但几个小时后,程维就在网上看到了消息:美团上线了网约车业务。程维也因此放出了那句著名的狠话:“尔要战,便战!”
所以商场一向没有永远的朋友。在互联网增量见顶的情况下,京东和美团这两个狼性十足的团队,必有一战。
无论结局如何,能够推动双方业务进一步向精细化运营,提高用户体验,就是市场想要看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