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轮到老年人交“学习税”了

短视频上火过一个段子,大意说退休后正是闯的时候。不光演员刘晓庆的精力令人艳羡,导演张纪中也喊出“70岁正是拼搏的年龄”。年轻人明里望老成龙、实则转移矛盾,火速将这些内容转发到家族群,深劝长辈该学习学习、该努力努力。
然而玩梗一时爽,很多人已经悔之不及。毕竟,爹妈发愤图强起来,真的很伤财。
在社交媒体,与父母吐槽“孩子不学习”相映成趣的,是大量网友在吐槽“爹妈太好学”。人工智能、直播带货、电商团购……老人家是啥课都不落下。真正做到了出门就上当,当当不一样。这些课程虽说单价低,但架不住他们学得杂,退休金基本都搭进去了。爹妈省吃俭用供自己“上学”,这又不是吃三无保健品,广大儿女自然也没有义旗可举。
知识付费到底是对泛兴趣用户的滋养,还是对低认知群体的收割,始终存在一定争议,也让投诉维权变得困难。加之,卖课给老年用户的机构、网红大都游走在灰色地带,早已积累起成熟的起号经验,平台也难以整顿、更别说根除。
五、六年前,互联网课程席卷年轻人,九块九的python、原画、播音是学了个遍(《“买课”,当代青年的新迷信》)。如今年轻人妄念渐消、钱包渐瘪,老年人又茁壮成长起来了。相较年轻群体,老年人的时间和闲钱都相当可观,种种焦虑心理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前专门教中青年财商课的机构,现在都转型做老年市场了。
拥抱潮流、拥抱变化是好事。但是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到底应该学点啥、怎么学?
想赚钱,先上课
身处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年轻人为了获得一些安全感,拼命学习职场、理财、情感等课程。或为找到通往世俗成功的钥匙,或为拥有面对平凡人生的勇气。很多时候,知识的最大价值,就是解决人们的认知焦虑。
汲汲半辈子,即便到了退休的年纪,也很难说立马变得松弛。退休老人依然渴望寻求认同感、价值感。硬糖君的老爸退休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苦于“没有正事可干”,自嘲是被边缘化、失去生产能力的老废物。也是在这种“脱轨”的恐慌中,老爹染上了“学习瘾”。
和渴望副业的年轻人一样,老年人也不爱在擅长的赛道寻求突破,对新知识、新学科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毕竟,在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感觉新鲜的领域里,明显的认知差距还未形成,也就不会给老年人形成太多压力,还能让他们产生一种依然可以汇入主流的幻想。
因此,AI课程就成为时下老年人的热门选择。在他们看来,人工智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普及,跟紧数字浪潮才不会被抛下,“这不仅是为了学习,更是为了生活”。不乏相关创作者将AI跟养老话题紧密结合,通过放大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制造养老恐慌,从而提高老年粉丝的付费意愿。
在一、二线城市,社区会设立一些免费的人工智能课程,少数老年人能够借此完成基础学习。但大部分老年人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就可能选择花钱购买网课。我们发现,那些人工智能的课程并不需要多专业,只要带上“简单”“零门槛”等标签,就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老年学生。定价9.9元的课程,只是教人下载、注册、使用豆包、夸克等产品,照样能得到如潮好评。
比学会使用产品更诱人的,是学会使用产品挣钱、乃至一夜成名。
小红书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小红书60岁以上的老年月活跃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老年创作者累计发布笔记数量已经破亿。打开短视频,我们也能扑面感受到老年网友空前旺盛的表达欲,以及成为网红的决心。
网上赚钱的愿景,不断刺激着老年人的学习型消费。尤其是在低线城市、县城农村,手机是新农具的口号深入人心。不少老年人产生幻觉,以为只要购买“一小时学会AI绘画,自主接单不用愁”“直播带货陪跑课程,在家就能月入过万”等网课,就有机会足不出户、网上捞金。
说到底,人工智能、直播带货对老年群体来说都足够新奇。他们短时间难以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付费意愿自然只增不减。而赚“想赚钱的人”的钱,永远都是好买卖。
老年学习,主打精神疗愈
如果说人工智能、直播带货这类生产型学习是必修课,那保健、养生、营养学这类生活型学习就是畅销课,后者的吸“金”力有过之无不及。
老年消费者对保健品的热爱从未消退,只是被收割的方式变了。好消息是,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科普,他们慢慢养成了辨别谣言、虚假内容的能力,不再听营销号瞎忽悠。坏消息是,他们转身又冲进各路“专业”博主的直播间,交上了昂贵的养生“学习税”。
老年人究竟有多爱直播学习呢?我们先看一组数据。腾讯广告发布的《2024中老年“教育+”增长蓝皮书》显示,九成中老年兴趣学习人群会选择线上学习网络课程,这其中“观看相应的短视频/直播介绍”的占比超六成。
搁以前,年轻人还能一眼识别虚假养生知识,站在道德制高点劝长辈少买、别买保健品。但现在,面向老年人的养生主播早已更换打法。他们并不会输出存在明显漏洞的内容,而是利用新话术来包装旧产品,以更隐蔽的方法完成智商税的收割。
硬糖君就深有体会。不久前,我妈迷恋研究驼奶粉,真情实感地跟身边朋友安利,反复强调“喝完睡得踏实”“体质明显变好了”。按照惯例,我会搜索一些驼奶粉的科普内容、消费者被骗的社会新闻,试图唤醒她残存的理智。
然而,这一次没等硬糖君出手,老妈先发来了几篇专业文献,还对照产品营养成分表逐个分析功效价值,“第一位是生驼粉,这叫真材实料”“配料表相当干净,没什么乱七八糟的”的小话术唬得人一愣一愣的。
坦诚说,硬糖君现在真不知道这玩意儿有没有用。可以肯定的是,新一批保健品带货主播的做法特别有用。他们用“蛋白质能增加免疫力”这样的笼统话术,来充分调动老年用户的想象力,让粉丝为产品买单。这说错了么?没有。但摄取蛋白质哪要花这冤枉钱。
硬糖君的老妈在接触驼奶粉的同时,还被带货主播建议学习疗愈、磁场等“科学”养生知识。驼奶粉搭配音乐疗愈,不仅形成了保健品的配货模式,还让消费行为变得更加合理可信。这个过程里,老年用户越是虚心好学,他们的钱包也就越容易被掏空。
何况这些求学之路还掺杂了人情世故。很多保健品带货主播日常侧重私域运营,给高价值粉丝提供一对一服务,用时髦话说,情绪价值直接拉满。这也是过去老年保健品市场的老生常谈,“谁让你不如人家保健品销售员贴心会聊天呢”。不过天地良心,谁对亲爸亲妈和客户爸爸能完全是一个态度?
无论如何,老年保健品市场确凿是“升级”了。据硬糖君观察,许多深受老年人追捧的保健品不再是“老年专供”,而是在年轻市场火过的产品,如青汁饮料、富硒谷物等等。硬糖君老妈最近鼓吹的高电位产品,用的正是玄学网红做磁场疗愈的同款话术,满口的“让身体处在高能量状态”。
用互联网的速度,不同代际可以上同一款当,这下谁也不用说服谁了。
填不平的学习坑
很长时间里,互联网内容都严重“媚青”,此前也没有专门面向老年用户的知识付费生态。老年人只能在广场舞、书法、乐器这些传统兴趣里做选择,购买一些标准化的热门课程,其真正的需求并没有得到重视。
而如今,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知识型创作者开始重视这门生意,针对老年用户开发相应付费课程。按理说这是件好事儿,怎么社交媒体传来的却是广大儿女的吐槽声、控诉声?
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课程性价比太低。不少网友反馈,爸妈几乎把退休金全用来交学费。但他们购买的绝大多数课程内容质量低下不说,还存在严重的诱导续费情况,当真是学海无涯、学费无底。
课程内容质量的判断没有绝对标准,老年爸妈没学好只会反思自己能力的问题,年轻子女代为追责难度可想而知。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网课创作者定价策略巧妙,这能让他们在灰色地带长久安身。
公安系统的朋友告诉硬糖君,去年以来,他们接到过大量关于中老年上网课的纠纷,但涉案金额基本都在5000元以下。“人家确实给你发了教材、课程,从专业角度也难以鉴定为诈骗行为。还有就是,几十、几百块的课程,这达不到刑事立案的标准,最多是治安管理处罚。”
除非广大受害者可以联合并案处理,不然网课的小额付费很难追责。然而,老年用户和网课“导师”并非单纯的消费关系,他们在长期互动中会产生紧密的感情,难以迅速割裂。这很好理解,被主播欺骗感情的大哥、大姐,也不忍心为了钱跟“旧爱”对簿公堂。
老年知识付费生态的野生野长,也让不少内容平台产生了危机感。它们从防止诱导跳转、开设安全系统等方向,尽可能给中老年群体建立起保护墙。初心虽好,但效果一般。这类机构、创作者的起号速度惊人,哪怕被平台无限期封禁,他们也能在一个月内卷土重来,继续捞钱。
说到底,中青年用户不仅拥有更强烈的安全意识,在付费方面也愈加审慎,追捧的还是薛兆丰、武志红、罗振宇等知识KOL。而现在的老年知识付费体系里,并没有特别头部的网红代表,多数账号都只有几千上万的粉丝。盘子看着小,但其实成本低、风险低,照样所得不少。
不过保健品也好、学习税也罢,所幸伤钱不伤人。五年前年轻人不也是“买课求心安”吗,如今也都消停了。按照老年人这学习热情,想必老年学习市场也能快速进化。万一真能学出个名堂,没准咱也能享点晚福、成功啃上老呢。
*:not([class*="icon"]):not([class*="fa"]):not([class*="logo"]):not([class*="mi"]):not([class*="code"]):not(i){font-family:PingFang SC,Arial,"Material Icons Extended",stonefont,iknow-qb_share_icons,review-iconfont,mui-act-font,fontAwesome,tm-detail-font,office365icons,MWF-MDL2,global-iconfont,"Bowtie" !important;}[class*="code"]{font-family: Consolas !impor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