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关于粮食产销区的这点,是什么意思?

前几天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其中说要“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
于是我去查询了这个“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是什么意思。
这个并不是这次两会才提出来的,2024年9月15日新华社的报道,《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已经提出:“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并要求2029年完成。
1: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是哪里?
2003-2004年,国家根据各省(区、市)粮食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库存量等,确定了13个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产销平衡区。
其中13个粮食主产区是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2003-2023年这13个主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3.1亿亩,占全国增量的105.6%,粮食产量增加4718.5亿斤,占全国增量的89.1%,
这13个粮食主产区贡献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90%左右的粮食调出量。
粮食主销区是7个: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2004-2023年这7个主销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2693万亩,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2023年常住人口粮食人均产量比全国低396公斤。
其余11个是产销平衡区。
2:改革开放以来,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经济差距在拉大,体现为沿海和内地差距,以及南方和北方差距
种粮食相对于发展工业,服务业等产业不挣钱,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低,但却很占用土地和水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
而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呈现增长趋势。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北移,粮食流通格局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并在2003年至2004年确立了现行的粮食产销区划分。
1978年至2023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从67.1%升至77.9%,
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56.2%降至51.8%
主销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则从13.9%降至4.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3.5%升至30.8%。
粮食主产区通过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弥补了主销区的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让主销区有更多空间发展先进产业,支持了主销区的产业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
3:省际横向补偿是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中央统筹
大方向上给予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是大势所趋,但具体如何制定规则和执行非常复杂,
因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区域的产业分工格局和经济发展差异,并非完全是因为政策分工因素形成的,
同时也受到地理位置(例如沿海,沿长江,沿珠江地区有水运优势),高级人力资源(如长三角,京津地区高校智力资源富集),资本(如广东,福建有大量海外华人华侨,广东靠近香港)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粮食主销区本来也吸纳了上亿来自粮食主产区的人口迁移。
再比如七个粮食主销区里面,海南省就相对没那么发达。
因此具体如何制定规则是个复杂的工程,需中央统一统筹规划。
以上就是关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关于粮食产销区的这点,是什么意思?】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