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税政策扰乱海运市场:赴美集装箱预订量一周下降67%,全体货主、货代陷入观望 产业链受重创

近期美国关税政策对海运行业造成了极大干扰,许多货主被迫暂停出货,整个海运产业链和相关人员的生计陷入困境。4月10日,美国对中国征收的关税继续维持在125%,货代和货主都处于观望状态。一些反应迅速的海运公司已决定暂停原定于下个月开通的赴美跨太平洋货运航线。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亚洲与全球供应链剧烈反应,特别是亚洲到美国的航线受到最大影响。一家全球性货运代理与物流服务公司的内部人员透露,他们公司的美国业务客户纷纷停止报价,预定舱位的也叫停了。专做美线市场的货代称,主动放弃了一些订单,因为刚谈好的费用因关税变动而变得毫无意义。
深圳一家科技产品厂商负责人表示,他的美国客户要求产品降价以应对关税成本,但当关税达到125%后,大家放弃了挣扎。他认为这样的关税太离谱了。马士基回复称,目前最大的挑战是“不确定性”,许多客户在观望,一边保持货物流动,一边寻找解决方案,如将货物转运到其他市场或在保税仓存储货物。
据《财新》报道,前几天大量货船抢着装货以期在关税落地前赶到美国,未能赶上时间窗口期的集装箱滞留在港口码头堆场上,很多货主开始办理退关手续。发货方和货代基本上处在观望状态,海运市场的货量急速下滑,运价可能继续下探。Vizion数据显示,过去一周运往美国的集装箱订单总量从51.6万TEU大幅下降至16.9万个TEU,一周内下降了67%。其中从亚洲到美国的预订数据显示,货运量已经从14.8万TEU下降了63%至5.4万TEU。
宁波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上周受关税调整影响,市场货量平淡、舱位充足,运价小幅下跌。美东航线运价指数为1232.7点,较上周下跌0.5%;美西航线运价指数为1489.4点,较上周下跌2.3%。面对当前市场对关税政策普遍焦虑的情况,由亚洲三家航运巨头组成的集装箱联盟Premier Alliance决定暂停原定于下个月开通的通往美国的跨太平洋货运航线。
一些航运公司表示,美国不断变化的高额关税政策让整个行业陷入混乱,他们正忙于更新关税政策并向客户搜集信息。实际上,在关税政策前,亚洲-美国和亚洲-欧洲航线的货运量一直持续低迷。国际货运公司罗宾升分析称,这主要是因为春节后货量恢复缓慢,3月历来是海运市场的传统淡季,同时货主因之前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暂缓出货,买家仍在消化此前数月提前囤积的库存。
进入4月,船公司预计将进一步削减运力以支撑运价维持高位,为5月份到来的长约协议签署埋下伏笔。然而,由于暂停出货和高额关税的干扰,运价上涨的动力不足。此外,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提出了一项针对停靠美国港口的中国海运运营商的船舶征收百万美元级别的“停靠费”的政策。对于中国制造船舶比例高的船公司,货主有降低签约货量现象,同样使得航运公司货运量不足,直接影响运价。
如今在美国市场,许多商品已经应声涨价,居民苦不堪言。中国的厂商正在积极想办法如何把货运出去。在一个聚集着货代、跨境电商商家等从业者的微信群里,转口贸易被多次提及。有些厂家认为可以通过第三国运输,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式成本高、风险大。还有一些人考虑转变销售目的地,比如转移到中东市场、南美市场、欧洲市场以及中国国内。
不稳定的外部环境将极大影响航运公司的布局,亚洲-美国航线的货运量或将持续下探。行业人士警告称,两三周后预计会有相当多的货物被弃置在港口以避免高额的关税,许多中小企业恐将因此破产。汽车行业已经感受到这一变化,北美的底特律入境口岸已有大量在加拿大生产、通过铁路运输进入美国的汽车滞留在此。上周,美国已经开始针对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车企们还在商讨进一步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