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解读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 超额完成寿命指标

神舟十九号乘组进行了第三次出舱活动,这是空间站阶段的第19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具有出舱设备多、设备尺寸大、安装点位多的特点和难点。在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中,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支持下,完成了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及舱外辅助设施的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等任务。节点舱舱外状态设置的完成,为后续使用节点舱出舱奠定了基础。
这次出舱活动是目前空间站任务期间出舱设备数量最多的一次,航天员需要移动至多个作业点进行安装操作。气闸舱设备基本铺满,航天员需多次进行舱内外传递,设备尺寸较大。此次任务完成后,问天舱舱外的防护装置组装任务大部分工作结束,后续的任务将围绕天和核心舱和梦天实验舱进行舱外组装。
从神舟十七号乘组开始,航天员的出舱任务就包含有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设备设施巡检及处置等任务。截至目前,航天员们共七次出舱,对太阳翼等设备设施进行过三次维护,基本完成了舱外关键设备和舱体核心部位的空间碎片防护装置的增补安装。空间站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空间碎片撞击和平台自身设备老化,后续还将规划类似维护任务。
此次出舱,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和宋令东身着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圆满完成出舱活动。至此,中国空间站舱外航天服已经保障了19次出舱活动,使用年限次数超出“3年15次”的寿命设计指标。第二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使用寿命、安全可靠性、活动工效和测试维修性等方面全面提升,单次出舱活动时间延长至8小时以上。延寿的目的是最大化发挥舱外服在轨应用效能,节约工程成本,同时系统识别寿命短板,便于后续服装寿命升级。
除了圆满完成此次出舱活动,神舟十九号乘组已在轨驻留近五个月,在多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们重点开展了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包括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果蝇在轨培养实验、蛋白质结晶和细胞类在轨实验,以及材料科学领域的暴露实验装置和无容器材料实验柜的实验项目。在航天医学领域,针对失重生理效应,建立了微重力环境下健康评估新体系。神舟十九号乘组三名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将于一个多月后返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