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不会让文科死,但会改变对文科学生、文科本身的评价标准

用上AI的文科生其实学东西快多了,现在最重要的不再是记忆力,而是某种提问的能力和判断力。AI不会让文科死,但会改变对文科学生、文科本身的评价标准。堆量、堆东西、堆各种图标定量,一样越来越小了,因为机器比人做得强。倒是应该觉得研究谁、研究什么问题、什么时间段,如何去弥补“专业”内部和社会需求的鸿沟,应该被看作文科评价的新标准。
当然,提问和判断的能力肯定是从小扎扎实实学才能一点点曲折前进、一点点进步的。从小靠AI,恐怕最后脑子会比较笨;从小练到一定水平(比如中学水平),后面靠AI未尝不可。
最容易火的专业领域,也是最容易在一二十年后消亡的。我们上中学时火的专业,现在很多都过时了。有一些技术被淘汰,有一些则最后被证明只是更新的技术和更先进领域的过渡阶段,如果去学,最后会很尴尬。从这个角度看,越纯的文科,越没有一眼看上去就有瞬间变现价值的文科,越不会死——因为从来也没怎么活过。
AI的语文水平高,外语水平也高,所以单纯搞翻译或文献整理,必然是很容易被替代的。这很正常,就好像凭手写,最后肯定写不过打字机、电脑、语音录入一样。不要跟新技术比你肯定不如人家的地方。
但AI本身是来帮忙的:现在一些不太重要的论文,就可以让AI读了,读完之后总结,然后告诉他保留例子,保留一手文献出处,读总结时对哪儿感兴趣、哪儿没看懂、哪儿违反常识,还要回去查。
如果看完之后,照单全收,不知道对哪儿感兴趣,不知道哪儿没看懂,不知道哪儿违反常识因为缺乏历史、社会、科学常识,不知道哪儿可能读错了;以至于不知道问人家AI什么问题,让人家怎么帮自己——那这样的文科人士,有没有AI不也早晚应该被淘汰?而那些能力,还是从小基础教育得来的。AI并不会让人放弃学习。
(现在用AI完全代替图书馆、数据库、搜索引擎,还是不太可取的。信息也是有级别和门槛的;以后就不知道了。但是图书馆一直有,也不可能所有人都博闻强识。人还是人。)
如果机器或技术的进展会让文科消亡——那么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就应该是艺术和文学消亡的第一步啊,大家还记得口耳相传的时候大家的记忆力多么超群,领悟力多么厉害吗?但实际上呢?
总之,或许少点凑数的人,多点会操作机器的人,也许我们对全世界的了解最终就更上一层楼了。
所以,教授的担心多余啦。
以上就是关于【AI不会让文科死,但会改变对文科学生、文科本身的评价标准】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