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冯骥们被人才挤出效应推向杭州后,大连如何构建虹吸效应,接住这有些飘渺的泼天富贵?

访客 2025-03-08 10:34:33 5618
冯骥们被人才挤出效应推向杭州后,大连如何构建虹吸效应,接住这有些飘渺的泼天富贵?摘要: “深圳太快了,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房价高到让人没心思搞研发,杭州的节奏就舒服多了。”冯骥在采访中直言,团队搬到杭州后,不仅办公地点离西湖不远、房价还能接受,关键是政府给了实实在在的支...

冯骥们被人才挤出效应推向杭州后,大连如何构建虹吸效应,接住这有些飘渺的泼天富贵?

“深圳太快了,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房价高到让人没心思搞研发,杭州的节奏就舒服多了。”冯骥在采访中直言,团队搬到杭州后,不仅办公地点离西湖不远、房价还能接受,关键是政府给了实实在在的支持,比如艺创小镇专门为他们预留了办公楼,“空着三年不租,就等我们扩规模”。他认为,深圳的高房价和快节奏容易让团队陷入“赚快钱”的浮躁心态,而杭州的慢环境更利于长期打磨产品。比如《黑神话:悟空》这种需要5-6年研发周期的3A大作,“在深圳可能早被投资人催着变现了”,但杭州的政策扶持和创业氛围让团队能“关起门来安心搞创作”。 冯骥的选择反映了深圳“人才挤出效应”的痛点——高房价削弱了初创企业的生存韧性,而杭州通过低成本生活空间(房价约为深圳1/3)、针对性产业政策(如专项资金扶持文创)和包容的营商环境(如国资耐心投资硬科技),成功吸引需要长期沉淀的科创团队。

冯骥们的故事,对于站在万亿GDP关口的大连,有哪些启示和借鉴呢?

一、痛点与机遇分析

1. 冯骥案例折射的深层问题 - 高成本挤压创新活力:杭州通过低房价、包容政策(如预留办公空间)吸引人才,而大连虽推出购房补贴(最高10万元购房券),但对高端人才的长期吸引力仍不足。 - 产业结构单一性:大连以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占GDP超40%),相比杭州的AI、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布局,新兴产业生态尚未形成强磁场。

2. 潜在机遇 - 政策红利窗口期:大连2024年GDP达9516.9亿元,若2025年增长5.5%可破万亿,需借势打造"新东北经济中心"标签。 - 工业基础与开放基因:作为"海军舰艇摇篮""机车摇篮",大连拥有恒力石化、重工装备等龙头企业,具备高端制造升级潜力。

二、构建虹吸效应的核心策略

1.强化人才政策精准度与普惠性

分层激励: - 顶尖人才:对领军科学家、创业团队提供"购房券+研发经费包干制",参考杭州对房建成院士团队的全周期支持模式。 - 青年人才:扩大"青年学子来连留连"政策覆盖面,将补贴对象从高校毕业生延伸至技工院校毕业生(如补贴企业每招收1名高级技工奖励5万元)。 - 降低生活成本: - 推广"共有产权房+长租公寓"组合,对连续工作满5年的青年人才按贡献度返还50%购房款。

2.打造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 - 锚定三大赛道: - 绿色高端制造:依托恒力石化、大连造船厂,发展氢能装备、碳纤维材料,建设"环渤海绿色制造走廊"。 - 海洋经济:联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开发海洋药物、深海勘探设备,对标青岛"蓝色药库"。 - 数字赋能:在软件园基础上引入AI算力中心(参考杭州千亩AI产业园),推动工业软件、智能机床国产替代。 - 创新载体建设: - 设立"大连未来产业实验室",允许科研人员持有70%以上成果转化收益,复制西湖大学激励机制。

3. 重塑城市品牌与软实力 - 文化赋能经济: - 将"足球城"标签升级为文体旅融合IP,开发足球主题文旅线路(如球迷博物馆+球星见面会),吸引年轻消费群体。 - 利用滨海优势打造"北方元宇宙之都",举办虚拟现实电影节、电竞嘉年华,对标青岛影都、横店模式。 - 国际形象升级: - 借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布《大连新兴产业白皮书》,向全球宣示"东北亚科创枢纽"定位。

4. 优化营商生态的长期主义 - 制度创新: - 推行"科技特派员+链长制"组合拳,为每家企业配备政策顾问(参考杭州模式),解决融资、审批等痛点。 - 设立"宽容失败基金",对硬科技企业连续3年研发投入给予50%补助,容忍5年无盈利考核。 - 资本助力: - 成立百亿级"大连新动能母基金",优先投向本地高校成果转化项目(如大连理工的精细化工、大医的肿瘤靶向药)。

三、实施路径与风险控制

1. 阶段目标 - 2025-2026年:完成万亿GDP冲刺,新增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青年人才净流入率提升至40%。 - 2027-2030年:形成3个千亿级新质产业集群,常住人口突破800万,成为东北亚人才流入第一站。

2. 风险应对 - 避免政策空转:建立"人才-产业-资本"闭环评估机制,每季度公开政策落地数据(如补贴兑现率、企业存活率)。 - 防止区域虹吸失衡:联合沈阳、长春建立"东北科创联盟",通过飞地园区、税收分成避免省内恶性竞争。 --- 总结 大连需以"政策精准度+产业纵深度+城市辨识度"三力合一破局:短期靠购房补贴和活动造势留住人才,中期靠绿色制造和数字转型重塑产业,长期靠制度创新和开放基因构建可持续生态。

唯有将"泼天富贵"转化为系统性的城市竞争力升级,方能扭转人才外流趋势,成为东北振兴的"新支点"。

以上就是关于【冯骥们被人才挤出效应推向杭州后,大连如何构建虹吸效应,接住这有些飘渺的泼天富贵?】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