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论营商环境不应陷入地域黑 避免语言陷阱

近日,关于“山东黑子”的讨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位疑似身处国外、出生在山东的网红长期以批评山东来博取流量,一些夸张的表达如酒桌文化、考公执念以及餐桌礼仪等被广泛传播。这位网红从中获取了大量关注,并通过直播带货获利。
这种现象引发了舆论场上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这些言论揭示了当地的一些问题,应该虚心接受并积极改进;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是对山东人的集体污名化,因此进行了反击。双方争论不休,一方指责对方不愿改变且心胸狭隘,另一方则认为前者是地域黑的支持者。
既然有网红依靠地域攻击来吸引流量,严肃的公共讨论就不应陷入这种话语陷阱中。地域攻击是一种逻辑缺陷,它给特定地区的人群贴上了刻板印象的标签,投射出强烈的负面情绪,常常使用全称判断,比如“哪里的人都不行”。
从辩论的角度来看,即使反驳者能列举出某地众多优点,也难以构成有效的反驳,甚至可能显得避重就轻。这是因为辩论一开始就陷入了语言陷阱,不应从“某某地方人”这样的全称判断开始。
应当跳出地域攻击的语言陷阱,回归到改善营商环境的理性讨论中。如果有具体的地方营商环境恶劣、政府服务企业意识差或民营企业不受重视,应该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批评,而不是泛泛而谈。
此前,在讨论“六小龙为何出现在杭州”时,济南媒体也跟进提问:我们应该向杭州学习什么?这是一种正向的追问,不同地方可以比较营商环境的优劣,审视创新氛围,反思制度环境短板。
互联网时代的情绪传播和极化表达很容易将公共讨论拖入对立中,让一些故意制造对立的人从中获利,最终导致口水战掩盖了真正的讨论。因此,面对问题应寻求解决办法,对于不足之处要弥补短板,如果创业氛围不好则需反思。公共讨论不应陷入地域攻击的语言陷阱,也不应盲目跟随恶意制造对立的网红,同时也要倾听合理的批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