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共忆峥嵘岁月

访客 2025-02-14 11:10:21 85601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共忆峥嵘岁月摘要: 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这副挽联概括了他默默无闻却波澜壮阔的一生。几天后,在武昌殡仪馆...

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逝世。“卅载呕心研潜艇深海蛟龙惊世界,一生矢志卫海疆大国重器铸功勋”,这副挽联概括了他默默无闻却波澜壮阔的一生。几天后,在武昌殡仪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黄老。排队的人群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他们有的拒绝搀扶,坚持自己走上台阶;有的坐在轮椅上,请旁人抬上去;有的还带来了子孙。他们用各种方言讲述与黄旭华的故事。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共忆峥嵘岁月

第七一九研究所退休职工胡天福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跟随黄旭华做试验的情景:“我当时负责整理潜艇图纸。我们只是做好了手头的事,能跟着黄老造出核潜艇,这辈子非常值得。”许多像胡天福这样的研究人员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下加入研究队伍,跟随黄旭华和研究所多次跨省搬迁,工作了几十年。他们的贡献往往难以用具体故事描述,因为保密工作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很少对外谈论自己的工作。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共忆峥嵘岁月

当谈到生活中的黄旭华时,老同事们打开了话匣子。第七一九所退休职工黄忠宝记得最艰苦的时候,每人每月只有2斤大米和2斤面粉,其余都是粗粮。由于驻地气候潮湿,粮食容易发霉,研究人员出差或探亲时总是想方设法买些细粮回来给孩子们吃。黄旭华热爱生活,多才多艺,歌声动人。在海边驻扎时,他会带领年轻的同事唱歌,激励大家前进。研究所迁至武汉后,家属区的宿舍楼虽已显老旧,但仍然承载着许多人的记忆。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共忆峥嵘岁月

吊唁大厅外,一个敬献人写着“中国老五届大学生联合会”的花圈格外引人注目。这些前辈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对黄旭华的哀思。对于老同事们来说,缅怀黄旭华不仅是追忆一位领导和同事,更是怀念那段充满激情和奋斗的岁月。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共忆峥嵘岁月

来悼念黄旭华的老人们 共忆峥嵘岁月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