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银行开始不抢着放贷了

访客 2025-04-07 16:25:01 61770
银行开始不抢着放贷了摘要: “消费贷利率马上要涨,抓紧提款,2.58%利率,3月最后一天!”“刚接到通知,确认了,4月起3%以下的消费贷将被叫停!”当消费者还在为选择哪家银行的低利率消费贷举棋不定时,多家银行...

“消费贷利率马上要涨,抓紧提款,2.58%利率,3月最后一天!”

“刚接到通知,确认了,4月起3%以下的消费贷将被叫停!”

当消费者还在为选择哪家银行的低利率消费贷举棋不定时,多家银行人士突然发出通知,4月起,消费贷产品年化利率将统一上调至不低于3%,“最后的上车机会,且贷且珍惜!”

此前,网上到处都是“银行求着大家贷款”的新闻,消费者的贷款电话一天不知要接到多少,贷款利率也是不断创出新低,部分城商行“白名单”客户消费贷利率最低可达2.4%。

为何一夜之间,利率又上调,风向变了?

银行开始不抢着放贷了

01 消费贷利率集体上涨

4月第一天,宁波用户小李就接到当地银行的电话,对方告诉她,之前咨询过的消费贷利率已经从2.78%提高到3%,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办理。

“前一天,客户经理提醒过我,我没当回事,没想到这么快就实施了。”小李称。

北京用户小方同样遭遇了类似的经历,他提前两天听到了风声,在某股份行提交了2%开头的消费贷,工作人员也答应他,可以帮忙办理提款,但3月31日晚上却被告知,“银行系统维护,提不出来了”。

这样的情况正在全国各地银行上演。

《财经天下》于3月中旬就银行消费贷利率做过随机调查,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的消费贷利率,分别为2.68%、2.88%、2.7%、2.65%、2.58%、2.88%、2.7%。

4月1日,上述产品利率齐刷刷调高了,变为3.4%、3.1%、3.96%、3%、3%、3%、3.06%。江苏银行甚至连“江苏银行个人信贷”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之前发布的部分低利率文章都删除了。

多位银行工作人员及贷款中介也向《财经天下》证实了消费贷利率上调的消息。

某国有行客户经理表示,4月1日起,所有利率低于3%的消费贷宣传,被要求全部撤回。

某股份行客户经理3月31日接到紧急通知,通知写道,“我行不再发放低于年化利率3%的消费贷款。已对外承诺的消费贷款,应提醒用户尽快提款,尽快使用消费券”。他的第一反应是“挺好的,终于不用再卷了”。

北京一名贷款中介从2月起,就频繁在朋友圈发布高额度、低利率的消费贷广告,呼吁有资金周转需求的尽快找他。如今被问到“有无低利率消费贷”时,他的回答是,“贷不了了,利率集体提高,银行不再发放降息券”。

他还称,之前利率太低,现在是触底反弹。“不过也要看银行,大部分银行第一季度贷款任务如果超额完成,第二季度肯定要收紧。可能也会有少部分银行还存在少量低利率产品。”

但事实上,这名贷款中介的想法还是乐观了。目前,市面上公开渠道已经找不到3%以下利率的消费贷产品。

消费贷,全名个人消费贷款,是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以消费者信用为基础,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置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

消费贷可用于购车、装修、大宗消费购物、旅游、出国等个人或家庭合法消费(非购房或投资)。

它就像消费者从银行拿到的一笔预支工资,用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向银行借钱花,提前享受,以后慢慢还。

近两年,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指引下,以及商业银行推进零售转型的经营策略下,消费信贷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利率“价格战”,各类产品的年化利率持续下探,不断创出历史新低。

令消费者想不明白的是,前一天银行还在疯狂降息,后一天就对所有低利率产品一刀切,这种变化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02 为何突然“刹车”?

“消费贷利率过低,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如果持续竞争甚至可能导致银行基于压力后的赔本经营,违背监管希望银行系统稳健经营的大宗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王蓬博对《财经天下》表示。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也认为,叫停超低利率消费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银行基于自身经营压力的考虑。2024年整个银行业净息差仅为1.52%,比2023年下降了17个基点。超低利率消费贷使得银行资金成本高于收益,陷入“高息揽储、低息放贷”的恶性循环。

而在风险控制层面,郑磊称,超低利率消费贷可能导致银行面临更高的违约风险,部分消费者可能因利率过低而盲目借贷,超出自身偿还能力。同时,消费贷资金可能被挪用于投资股市、理财等其他领域,增加了资金流向的不确定性。

此外,监管机构对银行的利率定价和风险控制有明确要求。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强调要规范金融机构定价行为,避免过度竞争导致的不合理定价。

“综合来看,此次利率调整,既是银行的自主行为,也体现了监管部门引导银行业理性定价的政策导向。”郑磊总结称。

追溯过往,从2022年起,消费贷利率就开始有下调趋势,但整体来看,普通客户的消费贷利率仍集中在4%~6%之间。

当时,就有金融人士指出,消费贷可有效填补银行短期贷款业务需求,而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正成为消费的主力军,不排除后续有部分金融机构继续调降消费贷利率的可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2023年年底下滑到3.4%左右,2025年春节后,银行业延续消费贷利率优惠策略,利率3%以下产品成为银行标配。

在低利率的主导作用下,商业银行消费贷余额规模快速攀升。

《财经天下》梳理A股上市银行财报发现,过去一年,多家银行消费贷余额增长十分可观。截至2024年末,六大国有行中,工商银行增长929亿元,农业银行增长1355亿元(剔除信用卡透支额),邮储银行增长931亿元(剔除个人房贷消费额),建设银行增长1062亿元,交通银行更是增长1568亿元,增幅水平达到惊人的90%。

另外,中国银行虽未单独披露个人消费贷情况,但2024年其披露的非房消费贷余额增长了958亿元。据此保守估算,六大行消费贷在2024年一年中就增长了超5800亿元(不含信用卡透支额)。

股份行中,“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则增长了946亿元。

年报中,不少银行阐述了对消费贷的发力方向,包括聚焦汽车、家电、家装等以旧换新及养老、教育、旅游等热点领域。

然而,伴随着消费贷余额增长的是银行不良贷款率的整体抬高,且余额基数越大,越明显。比如,工商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从2023年的1.34%上升到2024年的2.39%,不良贷款余额从44亿元上升到100多亿元;农业银行从1.04%上升至1.55%;建设银行从0.86%上升至1.09%。

在此过程中,由于消费贷利率与平均3.3%的房贷利率形成倒挂,不少人动起用消费贷还房贷的“歪心思”。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出现“用消费贷还房贷会被查吗”的问题。

一位银行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做这种冒险很不值得,首先你的资金用途会被银行严密监控,只可用于个人合理合法的消费支出,一旦出现用于购房、偿还贷款及信用卡、股票投资等法律法规禁止的用途,轻则要求提前一次性全额还款,重则影响征信记录。”

其次,如果真钻了空子,这种操作对普通人来说也存在很大压力。因为消费贷的周期最长7年,房贷周期最长30年,两者相比,消费贷总利息少,但摊到每月的月供会陡然增多,意味着借款人需频繁借新还旧,陷入债务循环。且频繁续贷还可能产生手续费、新贷款利息变高等不确定性成本,实际利率可能高于名义利率。

诡异的是,一些消费者在接听消费贷推销电话时,对方会提到“您在本行有按揭房贷”。

上述工作人员对此解释称,事实上很多贷款电话都是贷款中介打的,不能代表银行态度。

03 寻求增量竞争

意识到不良贷款率所引发的风险敞口后,有银行高管在年报中提及了对零售风险的担忧和应对措施。

“近一年来,银行业的零售类贷款风险整体有所上升,建设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也有小幅上升。” 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表示,作为一家零售大行,建行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零售类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浦发银行副行长、总法律顾问崔炳文指出,2025年,浦发银行要实行客户信贷准入的白名单机制,同时建立黑名单机制,根据内外部检查、风险预警信号,坚决地退出一部分客户。

做得最夸张的当属平安银行,为了资产质量甚至做出逆势压降零售业务的举动。2024年,该行零售条线净利润只有2.89亿元,较上年缩水94.8%,占比仅剩0.6%。其高层称,2025年,零售业务的催清收是重点业务。

难道,因为消费贷风险大,优惠的窗口就堵上了吗?实际上,降低利率的同时,银行在换另外一种方式对消费贷“松绑”——上调消费贷额度上限。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下发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中提到,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对于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的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可阶段性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

在期限方面,针对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商业银行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可阶段性由不超过5年延长至不超过7年。

对此,一名贷款中介评价道,银行响应“提额延时”的政策,拉长还款时间,从参照1年期利率改成参照5年期贷款利率,也导致利率更高。

在王蓬博看来,提额延时对消费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尤其资金需求量大的消费者,很多计划外的消费可以启动了,短期内月供压力其实也在降。同时需要注意,还款周期比如从1年换成5年,整体利率及还款金额是要上升的。

“之于银行,提额可能会导致短期内不良率的上升和资金压力的增加。但长期来讲,放贷规模也会对应增加。这些细节、潜在风险,都需要消费者和银行双方做好承受准备,做好利弊平衡。

“存量有限,重要的是想办法进行增量竞争。”王蓬博称,包括放款速度、用户体验等细节都要做好,舍不得在这些地方下功夫,造成用户流失则得不偿失。供应链金融也要跟上,有利于为商户和用户带去更多附加值。

而在场景生态上,他认为,和线上电商的结合与和线下消费的结合同样重要。“这次提高消费贷款金额上限后,像汽车消费、装修消费等,都是值得去努力拓展的场景。”

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莫开伟则建议,银行在消费贷业务中, 除了要合理设定利率水平等,还可长短期目标相结合。短期目标是满足民众日常消费如家电、汽车购买需求,一般不超过1年。长远目标是支持消费品产业如生产、文化、旅游、体育、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教育培训等传统产业,这类消费贷可采用信用与抵押等多种方式,贷款期限可相对长一些,一般1至2年为宜。最终寻求银行效益与居民承受力之间的最大公约数。

“归根结底,消费贷可作为信用卡的一个替代品,推广消费贷,对于银行来说,是重新争夺市场、重新争夺用户,把用户聚集在自家产品上的绝佳机会。这也是造成银行利率内卷的深层原因。”王蓬博表示。

此次出于风险考虑上调利率后,多位银行人士的观点是,短期内,消费贷利率重回3%以下的可能性较低。

“除非消费市场活跃度超出预期,政策层面可能会鼓励银行适度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而银行自身经营情况如果整体好转,净息差压力缓解,可能也会有更多空间调低利率。”王蓬博称。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