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琰铭任浙大校长后首次毕业典礼讲话 遗憾与期待并存

马琰铭任浙大校长后首次毕业典礼讲话 遗憾与期待并存。当一位中科院院士在毕业典礼上坦言“深感遗憾”时,他究竟在遗憾什么?3月31日,浙江大学官方公众号发布了校长讲话全文,意外掀起了一场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讨论。这场引发热议的毕业典礼发生在马琰铭就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第四天。
51岁的材料物理学家马琰铭此前担任吉林大学副校长长达七年,并带领团队在高压物理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他与浙大早有渊源,作为抗战时期浙大西迁办学培养的学者后代,他在致辞中特别提及“西迁精神”,称其为“学科融合的活化石”。
马琰铭重提竺可桢的“灵魂两问”时,现场出现了耐人寻味的一幕:当他说到“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时,观礼区有家长突然举起手机拍摄子女。这一场景被网友捕捉后,在社交平台形成尖锐对立:支持者认为这体现了家国情怀的代际传承,批评者则质疑“形式大于内容”。
马琰铭特别列举了浙大近年培育27家硬科技上市公司案例,这种务实作风获得不少年轻学子点赞。在阐释“海纳江河”精神时,这位校长展示了科学家的独特视角。他引用自己团队的研究数据:近五年浙大交叉学科论文引用量增长340%,远超传统学科。“就像高压环境能催生新型材料,学科碰撞才能产生原创成果。”
这种将科研方法论融入治校理念的表述,与清华、北大近年提倡的“破壁工程”形成呼应。教授们私下表示,现行评价体系下真正实现“开物前民”仍需制度突破。
细心的人发现,校长讲话中关于“树我邦国”的阐述,恰好与当天国务院发布的《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相呼应,折射出研究型大学正面临的转型压力。
马琰铭在吉林大学任职期间,曾推动建立我国首个“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经验,或许正是浙大期待的“新动能”。
在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1300万的今天,“竺可桢之问”或许需要更锋利的时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