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虹经销商,困在价格战和国补里,价格战下的裂变困局!

2025年刚刚开启,家电行业的寒意却已扑面而来。尤其对于传统品牌长虹的经销商来说,在“价格战”与“国补政策”双重夹击下,不仅日常经营难以为继,甚至面临门店转型、退出市场的现实抉择。
从表面看,是价格被打“烂”,实则是结构性的商业困局正在形成。从终端消费意愿的转移,到区域渠道的崩塌,再到厂家自身的品牌老化,整个产业链上下游,都正在被重新洗牌。
一、从“卖不动”到“不敢卖”:长虹空调的销售困境
“今年夏天到现在,门店长虹空调才卖出不到30台。”安徽某乡镇长虹美菱经销商赵天琪无奈地说道。在区域市场中,小米、格力、美的等品牌通过线上强势渠道与营销策略迅速占领用户心智,而长虹则逐步失去了声音。
更令人尴尬的是,小米空调虽然由长虹代工,却在销量上远远甩开了本尊,消费者记住的是品牌,而非代工方。赵天琪感叹:“一个代工的品牌比自家招牌还响亮,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而在山东,朱丹也有同样的焦虑。“小家电还能凑合卖出去,空调、彩电基本没人碰。”导购话术再丰富,消费者也更倾向于认知度高、曝光率大的品牌。尤其年轻消费者,网购已成习惯,空调买小米、电视看TCL,冰箱选择海尔或美菱,而长虹却“鲜有人问”。
二、经销商腹背受敌:国补门槛高,厂商政策重
2024年启动的“家电以旧换新”政策原意是刺激内需,但在执行层面却加剧了中小经销商的焦虑。
据悉,部分地区要求参与国补的门店为“一般纳税人”,年销售额不低于500万元,还需能开具标准发票。这对于多数夫妻店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多中小经销商干脆放弃参补资格,提前“放假”,错失年末旺季。
而即使有资格参与国补,仍需先行垫付补贴资金,再等待返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表示:“货卖出去了,160万补贴款到现在一分钱没到,资金全压在账上。”这对于资金本就紧张的经销商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厂家依旧在向经销商压任务、催打款,不断加码的“返点制度”变成了“绑架契约”,迫使门店频繁进货,却不见销量起色。区域市场不断透支,库存越堆越多,回款周期越来越长,最终走向“内卷死循环”。
三、价格战打残市场:从空调到彩电全面“价崩”
在国补刺激与“双11”促销叠加下,家电价格彻底失守。
以空调为例,格力3P中央空调从8999元跌至7999元,叠加补贴后成交价甚至不到5500元。美的高端系列从25800元一路滑落到18800元。拼多多平台上,1匹挂机跌破千元,1.5匹空调价格不足2000元。
价格战同样蔓延至彩电。75英寸电视售价已压至2000元出头,85寸产品跌入3000元档,100英寸机型售价仅6000余元。许多经销商直呼“价格倒挂成常态,越卖亏得越多”。
这背后并非单纯的“消费升级”,而是电商平台、批发商、厂商“内战”式博弈的结果。经销商成为最脆弱的一环,既要面对线上低价冲击,又要防范厂商直销App“抢客户”,更要对抗“倒爷”窜货、假冒伪劣等灰色乱象。
四、渠道之争:专卖店与京东家电的正面碰撞
作为一家以三四线市场为主的传统品牌,长虹在渠道上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线下专卖店逐渐被运营成本更低、模式更灵活的京东家电门店所替代。
朱丹提到,不少同行已经开始考虑转型,将原来的专卖店直接改造成京东家电体验店。“与其守着一个品牌,还不如做一个平台,反正客户只看性价比,谁便宜买谁。”
京东家电的“低门槛、低投入、高效率”模式,对三四线甚至乡镇市场形成了碾压式优势。一家乡镇京东家电门店,投入40万即可开业,涵盖多品牌全品类,客户群覆盖更广,成交率更高,收款周期更快。“传统家电专卖店越来越难守了。”朱丹感叹。
五、经销商正在逃离:从“卖货”到“退出”
或许最令人担忧的,不是销量不佳,而是经销商集体“躺平”。
“今年过完年我就不打算干了,门店准备退租。”赵天琪直言。传统家电门店高库存、高房租、高人工的模式,正在一步步把经销商推入绝境。而“无货源+朋友圈带货”的低成本玩法,反倒成了许多老经销商的新选择。
面对失控的价格体系、畸形的政策设计、持续的成本上涨以及逐渐减弱的品牌力,长虹经销商正陷入“做与不做都难”的两难困局。其问题,已不仅仅是销量,而是整个线下生态的崩塌。
六、厂商的尴尬与未来的路
事实上,长虹并非没有尝试转型。近年布局线上渠道、跨界小家电、推智能产品线,均试图寻找新增长点。但面对渠道多元化、品牌年轻化、用户消费偏好转移等深层挑战,转型节奏始终偏慢。
长虹的主要问题在于:线下渠道难守,线上缺声量;品牌辨识度弱,消费者信任度低;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换句话说,长虹需要的不只是“洗牌”,而是一次彻底的战略重构。
如今,空调领域已形成“2A+2B+2C”的基本格局,长虹若不能迅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很可能被彻底边缘化。而这轮家电补贴政策,很可能成为分水岭。
七、写在最后:家电经销商的“后国补时代”思考
国补政策暂时激活了销量,却掩盖不了行业整体需求萎缩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对于经销商而言,眼前最现实的问题不是“还能卖多少”,而是“还能不能活下去”。
未来,行业亟需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如何重构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如何理顺线上与线下的价格体系,防止渠道内耗;
如何在价格竞争之外,提升品牌附加值,赢得用户长期信任;
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去经销商化”浪潮中,保留住有价值、有经验的线下从业者。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那么不只是长虹,整个家电行业的传统经销体系,都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震荡。
这场关于价格、渠道与信任的战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