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3万2买8平地下室缩水到2平 业主维权8年未果

访客 2025-03-24 15:28:52 68777
3万2买8平地下室缩水到2平 业主维权8年未果摘要: 2017年,河南的张女士花费3.2万元购买了一个号称8.87平方米的地下室,本以为自己买到了一个实用的小储藏空间。然而,等她满怀期待地拿到钥匙,打开地下室门的一刹那,迎来的却是一场...

2017年,河南的张女士花费3.2万元购买了一个号称8.87平方米的地下室,本以为自己买到了一个实用的小储藏空间。然而,等她满怀期待地拿到钥匙,打开地下室门的一刹那,迎来的却是一场噩梦:这个“8平米”的地下室,实际可使用面积竟然不足2平方米!

8年过去了,张女士始终没有等来一个合理的说法,也没有实现“退货”的愿望,维权之路走得无比艰难。

眼见为实:8平缩水成2平

据张女士回忆,当初购买这个地下室时,开发商在宣传资料和购房协议中均标明面积为8.87平方米,虽然是地下空间,但考虑到价格相对低廉、可以用于堆放杂物,她便一次性支付了3.2万元购入。

3万2买8平地下室缩水到2平 业主维权8年未果

3万2买8平地下室缩水到2平 业主维权8年未果

“我们家住的地方不大,想着能多点地方放东西,就买了。”张女士说。

然而真正交房时的场景令她瞠目结舌——这个所谓的“8平米”地下室空间异常狭小,仅能勉强容身一个成年人。她请来了记者一同测量,实测面积仅约2平方米,连一个普通衣柜都放不下,更别说作为储物间使用。

“这哪里是8平米?根本就是个小角落。”张女士愤怒地表示。

多次投诉无果,开发商拒绝退款

地下室面积缩水的事情一出,张女士立即向物业和开发商进行了反映。但8年来,她的投诉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物业方面回应称:“地下室属于公摊区域,具体面积涉及公摊计算,建议找置业咨询。”当张女士进一步致电正商集团投诉热线时,对方则明确表示不接受全款退还请求。

“他们说签合同的时候就说明了是‘建筑面积’,现在不给退,也不给换。”张女士无奈地说。

面对开发商和物业的“踢皮球”,她只得向当地城乡建设局反映问题。城乡建设局方面已受理此事,并表示将进一步调查。

专家解读:“缩水”背后是合同“陷阱”

对于张女士的遭遇,业内人士指出,这类纠纷在房地产交易中并不罕见。地下室、储藏间等附属空间因不动产登记不规范,常常成为“灰色地带”。

河南一位法律界人士表示,许多开发商在销售地下室等附属设施时,往往以“建筑面积”进行宣传,但实际使用面积远远不足。普通购房者在购买时很容易忽略其中的差异,从而陷入消费误区。

“地下室多属于非住宅附属空间,其面积没有明确测绘数据支撑,如果购房合同中仅写‘建筑面积’,又未明确使用面积或实地平面图,很容易引发争议。”该人士指出。

而“公摊”这个概念,也常被开发商用作解释的挡箭牌,特别是在地下室等非主力空间上。购房者一旦签订合同,后续维权极为困难,尤其在已经交付多年之后。

维权八年,她只想要一个公道

“我就想把这个地下室退了,哪怕不退全款,至少也要给我一个说法。”张女士的诉求看似简单,却因责任主体模糊、监管难落实等问题而迟迟未果。

目前,她已把全部材料提交给相关监管部门,期待调查能带来实质性进展。而她也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提醒更多消费者在购买房屋附属空间时一定要谨慎,签合同前明确每一项条款,尤其要了解清楚“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的区别。

这起“地下室缩水事件”不仅反映了开发商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等的现实,也折射出当下房地产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顽疾。消费者要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而有关部门也应加大监督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行为,杜绝此类事件的重复上演。毕竟,3万多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而八年的等待,更不是一张空口欠条就能敷衍了事的。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