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裁员难引发业务红利

离特马组合宣布要刀刃向内,裁联邦公务员开始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由于cia也没能豁免,不少朋友觉得会不会一波裁员引发意想不到的红利。
我个人判断短时间内不会在真实世界里出现这种做梦笑醒的场景,原因多方面都有。
cia到底裁了多少人,都是什么部门什么情况?
首先,至今为止,大规模裁员还只能算听到楼梯响,现阶段以“劝退”或者换个更熟悉的词“内退买断工龄”为主。和舆论上呈现的有较大落差。从员额的角度,估计最终也就是减员千人级别,考虑所有业务方向,最终会主动寻求接触与变现的总额也就是小几十人。
这几十人,到底有多少是对应核心业务岗位的呢?估计够呛。我大胆猜测,潜在的鱼池里数量少于5。
回顾平常年景,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波动率,所以源头上就卡死了。
有意铤而走险的一般是什么类型的脑回路,他们一般爱和谁合作?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分两类来归类,一类是寻求合作,另一类则是变换阵营。从出发点上就有质的区别。
寻求合作无外乎就是想趁着还有价值卖个好价钱,区别只是准备一锤子买卖还是可以细水长流。
至于变换阵营就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当事人自己内心产生深刻变化,强求不来。
所以大部分西方从业人员迈出这一步考虑的是三大要素,1.安全性2.预算额度3.合作方专业技术能力。
安全性总体来看最高的还是西欧大国与以色列,在当下特朗普当政的背景下,他们的对美工作也有很高的需求。同时由于长久以来的合作关系,历史惯例是大家在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都轻拿轻放,都能妥善的走完外交营救流程。从媒体曝出来的案例也能看出来,基本都是以低调处理,没有下文来平息冲突。从安全性的角度,与欧以合作是优先选择。
资金,在这个议题上,明面上似乎聊的是各家预算情况与国力,实际到了具体案例的层面更多还是看整个国家的领导层是否对专业客观规律足够了解,甚至领导层大面积有相关从业经历。最终能拍板上马大项目,还是看当事国高层有足够的权力与预算额度。显然这方面,有“情报文化”的老牌西方国家有优势,以色列为代表的领导层出身相关行业更是能做到,“资金”“政策”“尺度”全方位开绿灯。
专业技术能力,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何经营好合作需要有团队完成过全流程的工作。但实际上哪怕是老牌玩家,真正走过全流程的工作人员也是风毛菱角。而且,反过来看,谁又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给一个业务能力二把刀甚至不入流的人呢?
排除掉互相没渠道认识这个次元壁,就算是一场双选会校招,对于用人单位的hr,求职的小年轻也都是一次慎之又慎的选择。毕竟万一是友商的特洛伊木马呢?
所以从现实规律来看,到底有没有红利,应该多少有但不大。谁能接住这波红利大家自行去做排除法就好。实际工作没有那么多想当然。
以上就是关于【裁员难引发业务红利】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