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费救援是违规探险的代价 警示与教训

一名18岁驴友因穿越秦岭禁地“鳌太线”失联10天后被找到,身体部分受伤但无生命危险。此次救援费用高达8万多元。不到一个月,救援队已在“鳌太线”开展过两次救援,其中一次还动用了直升机。救援队工作人员表示,收费是为了震慑那些企图单人穿越者。
“鳌太线”是纵贯秦岭两个主峰鳌山与太白山拔仙台之间的一条线路,实际距离超过170公里,属于尚未开发的区域。2018年,陕西眉县、太白县联合发布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但仍有探险者违规穿越。
近年来,不少探险者在未开发区域发生悲剧。2023年7月,4人在若羌境内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私闯罗布泊无人区,最终不幸遇难;2024年6月,两名驴友在浙江台州石人峡横渡野外溪流时落水遇难;同年10月,两名徒步者在秦岭冰晶顶因失温不幸遇难。《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境内共发生户外探险事故335起,造成84人死亡、92人受伤、11人失踪。这些事故背后都是侥幸与麻痹心理作祟。
从救援角度看,一旦探险者遇险,有关部门需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救援,造成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收费救援不仅是违规者应付出的代价,更是一种警醒。实践中,救援成本通常由政府部门、景区和民间救援力量共同承担。以民间公益救援组织为例,一场救援涉及的装备、车辆油耗维修、队员保险等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去年10月,江西5名任性“驴友”违规进入未开发区域探险被困,应急、消防、公安、蓝天救援等政府和社会力量投入上百人,历经18小时才将其救出。此前,还有救援队员因营救遇险者而遇难的悲剧发生。这种情况确实可以说是“一人任性,众人遭殃”。
探险活动日益增多,但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有关方面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组织者的资质要求和法律责任,明确户外探险行为的违法性质及情节严重的认定标准,对违法或管理不当引发事故的情形进行追责、处罚。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用法律约束驴友的任性行为,遏制违法开展未开发区域探险的冲动。对于屡教不改且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应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发挥法律的惩戒警示作用。
探险绝不能拿生命当儿戏。广大游客要保持审慎和理性,切勿轻易参与各类探险活动,更不能无视相关法律规定,任性踏足“野景点”或走未开发路线。珍爱生命,敬畏自然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